易贡乡位于西藏东南部、林芝东北部、波密县西北部,西接八盖乡,东临玉许乡,临近318国道,303省道贯穿其中,距离拉萨597公里,巴宜区175公里,波密县129公里,占地面积28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易贡乡境内森林密布,河流纵横交错,气候宜人,以种植青稞、小麦、玉米、荞麦等为主,特色种植辣椒、油菜等,属于半农半牧区。
易贡乡下辖5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5个行政村分别为贡仲村、格通村、沙玛村、江拉村和通加村,乡政府所在地为贡仲村。全乡现有耕地511.02公顷,草场27560公顷,林地99254.9公顷;人口401户1548人(含2020年“三岩”搬迁群众17户现129人)。易贡乡党委下辖7个党支部,28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235人,预备党员4人,三老人员10人。境内2座寺庙,在编僧人2人。
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75.09万元,同比增长10.08%,农牧民人均收入30387.56元,同比增长13.68%,人均现金收入15786.6元,同比增长5.4%。
地理气候:易贡乡处于青藏高原的藏南山地与藏东横断山脉峡谷区结合部,属于深割高山河谷地貌。易贡河谷海拔最低1900米,最高2300米,年均气温11.4°C,河谷地势低平,水草丰美。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海拔2100米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带,海拔2700-4200米属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带,4200米以上属高原冷湿寒湿带。整体来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气候湿润。雨季开始早,结束期晚,降水多,年降水量600-1000㎜不等,年日照时数在1400-2000小时,年均降水量891㎜,年均温度9℃,年平均日照时数1563小时,无霜期117天。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0.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16.9℃。常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冻、冰雹、雪灾、雪暴等。
自然资源:易贡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其中比较珍贵的有柏树、红豆杉、枫木、金丝楠木等珍贵木材。生长繁衍着各种珍奇异兽,其中,被国家列入保护动物的有獐子、狗熊、猴子、野山羊、野牛、豹子等。珍贵鸟类有雪鸡、野鸡、黄鸭等。在巍峨的雪山上,在茂密的森林里,在肥沃的土地中,生长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其中大部分是珍贵的中草药,如雪莲花、三七、七叶一枝花、羊肚菌、灵芝菌、党参、手掌参、天麻、冬虫夏草等。主要矿产有铁矿、金矿、银矿、铅矿、铝矿等。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西藏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以易贡茶场所在的易贡湖为中心。总体呈宽带状展布,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向。主要地质遗迹有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区、易贡巨型滑坡区、易贡堰塞湖区、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反向河区、茶场与铁山旅游区、冰川地质遗迹区、现代冰川区、峡谷地貌区与次生崩塌滑坡区。
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群为主体,包括易贡藏布——易贡湖、巴玉、古乡和许木四大景区,有国内最大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雪山群、堰塞湖、冰湖、峡谷、瀑布、泥石流、滑坡、塌方、滚石、滑石、角峰、铁山等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总面积2160.8平方公里。
卡钦冰川,又称恰青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南坡,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波密县易贡乡境内。卡钦,为汉字译音的藏语地名。意为大冰或大冰川的意思。卡钦冰川,系山谷冰川。冰川朝向东南,冰舌末端伸入森林区。长35公里,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冰舌末端海拔为2530米,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
易贡铁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类似火箭头的峻峭山崖上,稀疏点缀着松柏,拦腰一条绶带似的裸岩带,可能是岩石中真的含铁量很高,每当雨过天晴之后,表面泛着铁锈般的红光,使其显得更加威武、挺拔。峻峭的铁山下,柔美的湖水,蓝天、白云、山峰、湖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易贡铁山是座含铁量极高的矿山,该山所产铁矿石是制作易贡藏刀的主要材料,在以前物资缺乏的年代里,老百姓就采集山石炼铁制刀。现在,易贡铁山仍然是老百姓心中的神山,每逢年节,总会有人转山朝拜。
易贡湖,藏语称易贡错,位于波密县的易贡乡境内,海拔1900米,湖面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左右;1900年前后一场特大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河谷,形成了堰塞湖易贡湖。湖畔油菜花等各色花朵芳香四溢,树木苍翠挺拔,原始森林及湖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易贡湖这样的湖泊,在易贡地质公园内及藏东南并不鲜见。青藏高原本来就湖泊众多如星宿群集,但它们的背景与成因却各不相同。广阔高原内部的许多湖泊,是以早期低海拔环境下的浩瀚大湖为基础,在高原隆升和气候干旱化的过程中,经逐步萎缩、分解形成,或者是沿着一些大断裂带,一侧上升形成雄伟的雪峰,一侧沉陷汇水成湖。而像易贡湖这一类藏东南高山峡谷中的湖泊,多是由冰川泥石流或崩塌滑坡等作用堵塞河流而形成,它们像串在项链上的珍珠,连缀相接,显示出典型的藏东南河谷地貌特点。
易贡藏刀,工艺历史悠久,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易贡藏刀属藏刀中的顶级藏刀,不论其历史、工艺、传承,都堪称藏刀中的翘楚。可谓之,君不见铁山铸刀飞炎烟,红光紫气惧赫然。易贡藏刀的独特之处在于刀长、轻细、锋利无比、不易生锈、特别是刀身彩虹波纹回路清奇,且原材料只能取自易贡铁山铁矿石,除易贡外,其他地区均无法铸造。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一把易贡藏刀是一个浸沐藏文化与藏武备的审美过程,易贡藏刀独有的彩虹纹深刻诠释了易贡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也融入了刀匠对铸造艰辛的体悟,这是一把完美无憾的刀身里迸发出来的凛冽力量。为了传承和发展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贡藏刀传承人西洛在易贡乡人民政府及市县各部门指导和及易贡乡江拉村拉嘎自然村群众的支持下,于2015年创办“易贡藏刀”打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及弘扬传统工艺开辟了新的渠道。目前易贡藏刀合作社有29名农牧民成员,含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专业打制人员7名,打制学徒22名,3名管理人员,1名财务人员,涵盖管理、生产、销售各个领域,形成了打造生产、管理、销售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易贡波卓,藏民族传统舞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人即易贡乡通加村村民顿堆旺秋。波卓舞是以土地、山水、生产、生活等作为比喻对象,借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对丰收的祝愿。“舞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易贡波卓最大的特点便是男女双方重复对唱,边唱边跳,慢板大方自然、优美自如,快板奔放潇洒、欢乐热烈。他们热情万分,默契十足,与舞伴围成一个大圈踏起优雅的舞步,裙带舞动,酒入香腮,旋律优美动听,舞步风姿绰约。如今,众多群众性节日、政府活动,都会组织农牧民群众跳波卓舞,是易贡乡最普遍的大众性娱乐活动。
易贡茶场位于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中心地带,场部机关所在地海拔为2228米,年均气温为11.4度,年降水量960-11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茶场周边森林茂密,终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适宜开发高品位绿茶、红茶和黑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茶场。
易贡茶场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军部所在地,场内“将军楼”是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的办公居住地。场部机关办公地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自治区党校校址(1983年彻底搬迁到拉萨市)。易贡茶场不仅是绝佳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还是饶有风味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孕育了独特的藏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易贡将军楼,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率军进藏经过易贡时修建的办公住宿场所,也是十八军军部所在地,2005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波密县红色旅游景点。这里,天雨为书,草木为字,大气而又内敛。一盏清茶品超群,一缕馨香满屋熏。小楼前侧是一片草绿茂盛的平地,不远望去便是易贡湖与铁山交相辉映。进入内楼,你立即会被一种清静与严肃所震撼,面对着张国华将军半身铜质塑像,披挂着金色哈达,此时此刻,心中油然而生的便是他那舍我其谁的爱国精神。
通麦十英雄纪念碑:1967年8月25日,成都军区某汽车团车队在执行战备物资运输任务途中,行至川藏线迫龙沟拉月塌方区,遭遇塌方和飞石。为及时完成运输任务,指导员李显文、连长杨显春、副连长陈洪光、副指导员谭仁贵、副指导员程德风、排长曲月伦、班长杨庆忠和李荣昌、战士陈昌元和李兴富在强制突破泥石流险区时被突如其来的巨大泥石流吞没。1968年11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这10位烈士“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荣誉称号。2000年6月10日,“十英雄”纪念碑被洪水冲毁。2003年9月21日,重新树立纪念碑
桑林寺位于波密县西北部、易贡乡西北方向,距县城15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占地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桑林寺先后共经历四次搬迁,最早名为“卧龙拉康”。现有的桑林寺为第四次搬迁后建立的,修建于明朝末年,距今约有400年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易贡油菜花节是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易贡风土人情,打造易贡特色旅游品牌和提高易贡地域形象的重要活动之一。易贡油菜花节举办时间一般为每年3月份,主要活动方式包括歌舞汇演、体育竞赛、特产展销、篝火晚会等内容。易贡油菜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易贡乡乃至波密县旅游的闪亮名片。